摔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继摔跤吧爸爸后又一部印度好片 [复制链接]

1#
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mjzu.cn/fengshang/sscl/20210411/1246.html

我是low君,low君带你刷热剧

第期

如果谈到印度电影,你的第一直觉是什么?是载歌载舞?还是脑洞奇葩?

ha酱最先认识印度电影是在《三傻大闹宝莱坞》,它看似爆笑剧情,实则让人受益匪浅。

印度电影往往是以纪实与教育为主。而在中国,真正讲教育问题的电影却很少。

最先浮现在脑海的应该是一部荒诞喜剧《驴得水》,这部电影把当下的体制教育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而在前几个月,印度电影《起跑线》登陆中国,片中涉及的学区房、进校难等教育话题,触动了不少中国人的心,影片也顺势拿下2.1亿票房。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另一部有关于教育的优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它于10月12日在中国上映。

今年6月16日,这部电影曾亮相上海电影节,获得了零差评的高口碑。IMDb上,则拿下了7.6的好成绩。

影片讲述了身患图雷特氏综合症的纳娜玛图尔,不惧世俗的偏见,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故事。

纳娜患有图雷特氏综合症,经常会不受控制的头部抽动,并发出怪异的嗝声,所以纳娜常被视为怪物。

五年之内,她被18所学校拒之门外。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几次受挫后,她终于接到了她母校圣蒂克学校的聘用通知,这是纳娜的母校,也是拒绝了她五次求职申请的学校。

人文关怀、个人励志,然后剧情开始反转爆发浓浓的师生情,这都已经是拍烂的题材了,满满的套路,但纳娜将要面对的学生,让这个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神采。

她要面对的不是一群普通的学生,而是因为土地征用,被并入圣蒂克的贫民窟孩子,而圣蒂克是一所名校,里面的学生全部来自富裕阶层。

也许真的是因为上天的安排,老师和学生互相“选择”了彼此,并且建立了很牢固的师生关系,他们对于彼此的影响在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歧视与排挤,这些穷孩子的一腔求学热情,化为愤怒的叛逆,学业荒废、无所事事,还经常恶搞前来教课的老师。

抽烟

打牌

捉弄老师

老师也无能为力,选择抛弃了他们,师生关系的“随意”也是影片里反映出的一个问题。

七个月里有七名老师离开。从这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了圣蒂克学校选择纳娜是别无选择的事情,这样的剧情设定,也让这个很容易煮出鸡汤味儿的故事,变得现实起来。

或许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弱者”与“弱者”相互抱团取暖的故事。

试想,如果纳娜没有遇到他们,他们没有遇到纳娜,就没有互相之间的“救赎”。

在纳娜的教学过程中,她用自身的亲身经历激励孩子们振作,告诫他们过多地抱怨境遇和放弃学习,只会落实了上层阶级对自己的偏见,出色的成绩,才是对这些人最有力的反击。

最终,纳娜带着这帮“坏孩子”取得了好成绩。

电影里,有“好人”也必定有“坏人”的存在。而在电影里,A班的瓦迪亚老师就是这个“坏人”,他从开始便带着偏见看这群孩子,甚至还处处阻挠纳娜的教学。

电影最完满的结局一定是坏人变好,这部电影也免不了这样的俗套。

最终,当瓦迪亚发现9F班通过期末考试后,竟然因自己最喜欢的学生的卑鄙手段,差点被退学,这时他才意识自己错了。

他向纳娜承认,“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瓦迪亚对9F班的成见,缺乏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包容,而他为9A班学生们作出的示范,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做了一次错误的“传道”。

到最后,ha酱觉得,这部电影,不仅是在讲纳娜老师的励志人生,更多的是在讲“一个好老师的界定”,是在探讨一个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职责与义务。

在孩子的世界里,老师不应该好坏之分,“老师”这个身份代表的就是光明、希望、善良与爱。

如果说《驴得水》是在对体制教育的嘲讽,那这部电影或许可以说是希望,它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永远是开始于优秀的教育者。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本文图片来自于《嗝嗝老师》,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