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让一个钢铁汉子瞬间肾上腺素飙
无非是灾难中拯救世界的英雄。
这满足了他们征服情结。
而“英雄幻想”也往往让他们从世俗的无力和颓败中解脱出来。
譬如《蝙蝠侠》《美国队长》中的英雄:或富可敌国,或天赋异禀。
或《鸟人》《超人总动员》中,面临事业衰败、自我质疑的中年危机丧男人们,开始扭转局面。
要不然就是《天龙八部》中身为契丹人和丐帮帮主的悲剧英雄乔峰。
但往往这些又太过遥远和幻想。
最贴近现实的,最有代入感的,反而是竞技电影。
而其中,拳击赛往往是你争我夺,拳拳到肉,鼻青脸肿,堪称与极速赛车F1一般的生死关头,刺激程度爆表。
过程中夹杂着荣誉感、羞耻感,这也最能激发“钢铁直男”的观影热情。更不用说,观影时,能在一旁搂紧妹子,显示傲人的“硬汉”保护姿态。
而《奎迪:英雄再起》就是这样一部感情充沛,让人过山车般沸腾的竞技电影。
但电影中,最能唤起人所有情绪和泪点的人,是洛奇。
即使他在《奎迪:英雄再起》中是旁观者的角色。
嘴里也一直说着“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但所有的精神归宿都由他引申而来……
洛奇系列电影中,尤以《洛奇》与《洛奇6:永远的拳王》最为经典。
年电影《洛奇》中,洛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经历了贫穷、孤独、人们的冷漠。他曾对儿子说“日子难过时,你开始找东西去责备。比如说巨大的阴影,让我告诉你一件你已经知道的事,这世界并不全是阳光和彩虹。”
他承认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的,影片中有对白:
——办不到。
——什么?
——我打不过他。
——阿波罗?
——对。
到了年的《洛奇6:永远的拳王》,史泰龙垂垂老矣,他还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拳击赛失败者,但却虽败犹荣。
他一直秉信的信念是,承受力比能力更重要:一件事情即使逻辑上不可能,但一旦去做了就是胜利者。
在《今日影评》中,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金宇轩谈到“洛奇是美国精神的缩影,类似《阿甘正传》中的阿甘。
洛奇精神是:不知道何去何从,但通过拳头也好,努力也好,必定要找到自己的道路。”
这也是《洛奇》能击败当年呼声很高的《出租车司机》的原因——人们需要的不是嬉皮士流行时期的迷茫与反叛。
更需要一颗迎难而上的定心丸。
《奎迪:英雄再起》对这种体育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一脉相承的。
它讲述:如何在低谷之后,重新站起来?
虽然它走的还是硬汉爽片的烂俗套路,譬如《第一滴血》《百万宝贝》《铁拳》。
但它有了成长,更着重描绘家庭关系和人的“心魔”。
年《奎迪:英雄再起》甚至牺牲了一定程度的“刺激性”。
当初年第1部《奎迪》中一段著名的长镜头,有大量的过肩角度,前景的遮挡,逼近拳击的死角,这种叙事的节奏感在当初十分惊艳。
而《奎迪:英雄再起》反而将奎迪的感情与家庭,将深深的失落感描绘地肌理分明。
他有挚爱的妻子,逝去的英雄父亲的荣耀,最好的精神支柱洛奇。
奎迪虽是拳王,但在赛场上被打步步退败,毫无还击之力。
但他还有家庭可以依靠。
但刚生下的孩子却又有听力障碍……
这促成了他的最终崩溃。
奎迪好几个月没去拳馆一直逃避,但被托付带哭闹的女儿。女儿一直在哭,毫无办法的奎迪去了拳馆。他敲了几下沙包之后,孩子不哭了,奎迪嚎啕大哭,他终于直面了自己的失败。
注意,重大的转折点“崛起”落在了在家庭关系和情感上。
甚至在最后的决斗中,也是家庭的力量,让他在断肋骨之后还能咬牙支撑并最后翻赢。
这把感情的刻刀,也使得洛奇自省和自我救赎,敲响了家门被儿子重新接纳。
这种异曲同工还体现在年大热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上,口碑大热,更打破了中国大陆对印度电影的票房记录。
主演阿米尔汗真把自己练成摔跤手的身材。
他在拳击场上展现了惊心动魄的决斗厮杀,也对女儿们严苛至极地训练。
但我们感情的着落点,却往往不是如何靠扳胳膊、扳腿去赢了谁,而是在观影中受到的“人心”的刺激。
现在想起来的还是——父女情深。
是对印度现实的切实还原,对千千万万印度妇女由于没有职业选择而被迫早早相夫教子的现实反抗,对不可能梦想的的执拗劲头。
《奎迪:英雄再起》也是一样。
体育、情感、现实的杂糅,促成了最为有力度的拳击片。
简单粗暴并不万能。
有温度的触摸,反而令钢铁直男心头一暖,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