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摔跤吧爸爸不是阿米尔汗最好的电影,他 [复制链接]

1#

撰文:编辑部程英

年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狂揽13亿票房,成为当年中国最卖座的印度电影。

很多人因此了解了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但其实《摔跤吧!爸爸》并不是阿米尔汗评分最高的电影,他的最佳代表作应该是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

在豆瓣电影上,有万人给这部影片打出了高达9.2的评分。超过67%的人选择了五星,也就是说有近70万人力荐该片。

故事讲述了三位主人公兰彻、法涵和拉加挑战传统教育观念,挣脱人生束缚成就梦想的故事。

导演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让长达三个小时电影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令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断地为影片中的人物和观点所打动。

从始至终,影片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01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

法涵一出生,就被父亲规划好了职业,“我的儿子将是一名工程师。”

望子*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普遍心理。心理学上有关于这一现象的深度剖析,即是说:“当我们无法把孩子当一个独立个体,孩子就会有两个功能:满足父母的欲望和实现父母未了的愿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孩子就是父母的“自体客体”,他不是独立的,是衍生的一部分。自体与自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叫做自体客体移情或自恋移情,分为三种:理想化移情、另我移情和反映性移情。

理想化移情就是认为对方无所不能,把对方理想化,使其成为理想化客体;

另我移情就是把别人当作“另一个自我”、孪生兄弟或者自己的复制品,所以趣味相同,步调一致,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反映性移情则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认可自己,赞美自己。

孩子,是许多父母完成自恋移情的最好工具。因为有血缘,有文化基因的保护,所以中国父母总会用一句话概括:“我为你好。”

韩国教育学家在给许多父母上课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这番话加之心理学观点解读可以概括为:首先不要把孩子理想化,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你做不到的,他也很难做到。你做不到的,不要执着于让孩子帮你完成。

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孩子规划人生。小时候为他选择兴趣班,长大了为他选择文理科选专业,出校门了还要为他选择职业,甚至选择配偶。

有没有在某一个时刻停下来,认真的问一问,他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帝国理工学院的校长同样要求儿子成为一名工程师。因为无法反抗父亲的安排,而内心又不喜欢工程,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02尊重个性,鼓励创意和发明

在影片中,恪守传统教育理念的校长不仅一次的说过这样的台词:“你做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或者,“你这个发明根本就是浪费时间,不实用。”

主人公兰彻作为帝国理工最有个性的学生,因为不按照课本定义回答问题,不断地被教授赶出教室。

《三傻大闹宝莱坞》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教育的两个弊病:一是过分强调实用,扼杀创造力;二是抹杀个性,进行同质化教育。

有网友在社交网络上感慨,他在KTV里经常看到几个老男人,声嘶力竭地举着麦克风喊“我们不一样”。

在外人看来,他们都是一样的。其实70后和80后受的教育,是一种同质化熏陶。个性点的孩子会被当成另类,受到排挤和嘲讽,扼杀了创造力,等长大以后再想不一样,已经迟了。他认为,要想有创造力,就要摆脱同质化熏陶,而这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演员*非常重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曾经在微博上分享过一个故事。儿子等等和女儿小花喜欢在墙壁上画画,*试图去阻止,*却说:“墙纸可以换,灵感抹杀掉就没有了。”

尊重个性,便是为孩子保留了创造力。与众不同的人,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考。而这些想法和思考会凝结成一种创造力,从而产生创意和发明。

也许有人会问,创意和发明有用吗?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校长第一次听到兰彻的发明创意时,笃定的认为那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不够实用。但是当他的女儿生产遭遇危机时,恰恰是他认为毫无用处的兰彻的发明,拯救了他外孙的生命。

那个曾在校园里被称为“傻瓜”的兰彻,最终拥有余项专利,从一个满脑子“不切实际”想法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在电梯发明之前,有人相信可以按一按钮,直达几十楼吗?在电话发明之前,有人相信两个人能隔着几千里聊天吗?在飞机发明之前,有人相信人类能在空中往来吗?

社会的进步,恰恰是有创造力的人,将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化为现实。良好的教育,一定是鼓励创意和发明的。

03教育不是无休止的竞争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

在片中的学校,成绩是最重要的标准。成绩第一名的学生,合影时坐在校长旁边。而成绩倒数的学生,只能最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

学校里的一切都让人倍感压力,主人公兰彻当面对校长说道:“在这里新思想新发明不被重视,他们关心成绩、工作和去美国定居。”

成绩是某个维度的检验标准,却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而身边许多家长,却常常随口说:“我家孩子不行,都考不上前十名。”

似乎只要没有名列前茅的成绩,不论什么样的小孩都成了“不行”的小孩。而在电影中,每每考试倒数的法涵,仍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摄影师。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考大学时数学只有四分,他仍然成为了国学大师。

著名作家韩寒在谈到对女儿的教育时,说道:“只想让她安全快乐,同时学到更多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知道因为喜欢而为之与被迫为之的差别有多大。我在教育上,不会给她过分约束,更不会要求她考试高分。”

教育本质从来就不是竞争,而是追求卓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