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文/紫依
在阿米尔.汗出现之前,我几乎不看印度电影。
印象里,它除了载歌载舞之外,整部电影无实质内容,看完似乎一无所获。
自从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阿米尔.汗在谈笑间,给我们抛出关于教育的深刻问题,让我对印度电影一下子刮目相看。
所以,年,他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一上映,我便去看了。
影片中的阿米尔.汗和印象中的不一样,单从海报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体态臃肿,两鬓有白发的老父亲与4位女儿的故事。
据说,阿米尔.汗为了能够真实体验剧中的父亲,从瘦到胖,从一身肌肉的摔跤手变为满身横肉、动起来都气喘吁吁的老父,自觉增重了40斤,这才发现如此突变的形象。
在此之前,他是满身肌肉的模样,让人完全不敢相信,这就是51岁的身体。
这种敬业精神值得佩服。
它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一个曾经的冠*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亲手把自己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冠*。他的大女儿吉塔,年获得英联邦运动会女子摔跤55公斤级冠*,是印度运动史上第一位获得摔跤冠*的女运动员。
这个故事,无关乎女权,只是关于父爱与成长。
父亲是否执意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身上?女儿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手上?孩子的成长与父亲的老去,一切是否归因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回归?本文将尝试给出答案。
看似父亲的一厢情愿,实则为女儿打开另一扇门
男主角只不过是一位印度普通的老父亲,他年轻时因为摔跤不赚钱,家里经济压力大,导致他不得不放弃梦想;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妻子身上,只期盼能够有个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直到第四个女儿出生。
梦想破碎的那一刻,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全力培养两个适龄的女儿学习摔跤,让她们成为冠*,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印度一直是比我们还要传统的父权社会,女性在印度的社会地位低下;穷人家的女孩子不需要多读书,但却要学习洗衣做饭,操持家务,而且逃不脱14岁便要嫁人的命运。
电影一开头,便是一家子打扮一新去参加邻居的婚礼,那个女孩子跟他们家两个女儿的年龄相仿。虽然她们仍然天真浪漫,不知道嫁人为何事,但显然也预示着,如果不学习摔跤,她们的命运将与之无异。
所以,老父亲表面上看起来,是强行决定女儿的命运,强迫她们学习摔跤,而实际上呢?
我倒是觉得,正是他的执拗,才为女儿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而且,在他下决心之前,也是因为无意中,从姐妹俩一次机智地解决矛盾冲突时,不小心流露出的灵活的身手和矫健的步伐,从中看出,具备成为摔跤手的潜质。
正常的女孩子,被男孩子欺负,只会跑回来跟爸妈哭哭啼啼,可是她们却懂得闪躲,甚至明白如何反击保护自己。
这样的天赋,如果不利用起来,简直是浪费。
而在开始严苛的训练时,他也在纠结和犹豫,甚至给妻子提出一年的期限。他以全部的身家,*一年。
如果确实不可行,他只能遵循女儿爱美的天性,让她们随着社会大流,走上既定的生活轨道。
所以,如此看来,他的决定并非一意孤行,更不是一厢情愿。
尽管两个女孩开始确实是被迫训练的,但之后,她们极具天赋的完美表现,不但说服了父亲,更洗刷了村子里那些男人对女人摔跤一事的刻板印象。
而她们也确实应该感谢自己的父亲,给予人生的第二种可能性。
印象很深的是,在有一次训练过程中,父亲把两个女儿扔到河里,自己双手抱拳在岸上看。
他一直不停地重复口令,向下蹬,往下踩。
在女儿即将溺水的那一刻,他说了一句“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
那一刻,我泪目了。
在我刚上大学的那会,遇到许多事情不懂得如何处理时,总是打电话给爸爸,事无巨细地汇报,希望能够从他口中听到可行的解决方式。
可是距离很远,我的描述又不够准确。
他慢慢地就不再给出具体的意见,直到有一回他说,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拿主意,爸爸也不能总是陪在你身边,替你解决问题的。
这是父亲在用他的方式,教会我们,学会独立,摆脱依赖,走出自己的那一步。
而电影中正好用这一句,为父亲因故缺席女儿比赛的关键时刻,遥相呼应。
她从一开始的心神不定,屡屡败退,到最后的找到内心的力量,成功赢得比赛。
那一刻起,她终于成为坚强的姑娘,带着父亲的祝福和鼓励,赢得属于自己的世界冠*奖牌。
你在羡慕着别人,别人却在羡慕着你
电影里面泪点很多,但每个人触动的点可能不尽相同。
对我而言,第一个触动点是,小姐妹们阳奉阴违地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却听到她们口中所羡慕的新娘子的肺腑之言,然后顿悟。
“你羡慕别人的生活,却不知别人在羡慕着你”。
原来在印度,女子的地位非常低,十几岁就要被早早地嫁出去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甚至,很多都是童婚,就是嫁给大自己十四五岁的男人,嫁人后就负责生孩子、做家务一直到老。
当你一出生,悲惨的命运就被决定,而且无力改变,颇为无奈。
也是这一点,最终说服小姐妹们接受父亲的安排,选择用摔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之路。
爸妈絮絮叨叨几百遍的道理,都不及身边小伙伴们的三言两语。
究竟是我们本身的抵触情绪在作祟,还是爸妈的沟通方式不对造成的,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殊不知,别人眼中所吐槽的“子承父业”,正如我们听到“你要是再不好好工作,就要回去继承千万家业啦”一样的五味杂陈。
每个人一出生,都有自己既定的生命轨迹要走。
在我们懵懂无知时,父母就已经替我们做了很多选择。
比如选择你的培养方式,成长环境,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甚至选择你的大学专业,选择你毕业后的工作,还包括选择你的终身伴侣…
仿佛我们的人生,可以一直沿着他们既有的设定逐步完成一样。
我曾经一度非常羡慕那些一切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人。
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去什么单位工作、跟什么人结婚、在什么时间点生孩子,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无须思考;在遇到可能的干扰因素时,也总会被父母想尽办法地排除,尽可能地规划,最后实现九九归一,他们顺利完成教科书般的生活。
对于有些人而言,不用选择也是一种幸福。
然而大多数人,过的并不是这样的日子,他们想尽办法创造选择的机会,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备选。
当你努力很久,终于才能踏进了那个门槛时,你就会羡慕那些不用选择、却自然被安排进门的人。
然而,也许他们自己可能,更向往其他的道路也说不定。
是接受父母的安排,并欣然为之;还是抗拒父母的安排,并努力闯之,每个人都要有自主的意识,才会活得明白,而不是盲目叛逆,对自己不负责之余,又伤了父母的心。
这世上,总有一群人羡慕着另一群人。
小女孩以为邻居姐姐嫁人是一种幸福,殊不知在别人眼里,更羡慕她们有机会可以学摔跤,过自主的生活。
孩子的成长与父亲的老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回归
当女儿渐渐长大,获得印度国家冠*之后,她终于赢得国家体育学院的入学资格。
只不过,接受了专业化、模式化的教练培训之后,她回家后竟开始瞧不起老爸,觉得他教的那一次已经过时了。
孩子在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而父母只有以往的经验,似乎停留在原地。
其实每个女孩在幼时,心里都住着一个威严的父亲形象,将他的话视若圣典,“爸爸说的就是对的”。
直到我们走出了家门,踏进社会才会发现,“爸爸说的有时候是对的,但可能很多时候是错的”。
也许我们就面临跟吉塔一样的困惑,究竟是是选择相信并执行,还是选择尊重,但做正确的决定呢?
年轻的吉塔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走出父亲权威的怀抱,开始接触新生事情。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留长发,吃饭,逛街,这些都是以前父亲所不允许的;而学校里宽松的培训课程,更是让她从头到脚都松懈了。
当她第一次意识到,老师的权威与父亲固有的威严相对抗时,她选择相信老师,摒弃父亲。
当她再一次被父亲像幼时一样训斥之后,居然不服气地和爸爸在旧时的沙地里大战一场。年轻力壮且有技巧的她,这一次赢得十分彻底,过去被她视若神明的爸爸,居然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他被自己的女儿,狠狠地摔在沙地里。
在吉塔的眼里,父亲这一败意味着,他终究不是自己的对手。她觉得自己是对的,有种成就感,自信傲娇,像只小鸟一样自由地翱翔。
只有妹妹意识到,也许父亲是真的老了,再也不是她们的对手了。
时代在变化,人在成长,孩子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
当父母以老人之言告诫你要注意,要听话,甚至搬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套话来压你时;经过一番实践,也许你会发现,这样的套话显得过时,而不切实际。
此时是该去挑战父亲的权威:当面告诉他,你是错的;还是选择低头默认,尊重他的教导,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在自己自由翱翔的时候,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
年轻的我们都会兴高采烈地选择前者,当面质疑父亲的结论,因为父亲绝对正确的形象已然崩塌;也会出现阶段性的叛逆,对一切老人言都坚决不信,固执己见;
这些做法伤了他们的心,直到长大成熟以后,我们才会明白这种良苦用心;或者真正受挫之后,才会知晓什么才是正确的。
当吉塔与父亲闹翻,继续懈怠,结果却在比赛中接连失利时,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她什么都没说,而父亲在电话那头已经潸然泪下。这一幕让我深深触动。
也许当初她挑战父亲的权威,导致两人关系极速进入冰点,许久不再说话,她也许久不再回家;可也只有亲生父亲,才会这么轻易就原谅她。
他听闻情况不对,二话不说便跑来学校附近租房子,甚至低下头跟校委会求情;
然后特地为她重新调整饮食,调节体重,并利用凌晨给她课外辅导,让一切回到正轨。
父亲永远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指引方向
吉塔的父亲,用自己毕业的经验,孤注一掷在两位女儿身上。
但摔跤这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父亲才会无底线的原谅,而别人则不一定会如此。
影片中唯一的一位反派,便是吉塔的教练。
事情起因,便是她的不听话以及不给面子。
当父亲再次给吉塔开小灶,让她再创佳绩时,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截了当地对自己父亲表示感激,而全然不提及教练的功劳。
原本她就经常不听教练指令,甚至跟着父亲一起对抗,提出异议。
正是这句话,惹怒了教练。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仅仅是一个人单方面的功劳,教练可能是统一标准的辅导,虽不像父亲那样因材施教,然而并不表示他全然没有作用。
如果吉塔懂得对所有给过指导的人都表示感恩,而又在适当的时候,既突出父亲的主要功劳,也不抹杀任何一个人的作用,也许才是最为稳妥的说话之道。
所以,当大家一味地责怪,教练小肚鸡肠地把父亲锁在小房间的行为时。
我恰恰认为,这才是人之本性。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女主曾经的过度自我和对父亲权威的挑战,虽然取得谅解,但那也只是因为父亲;
可她对教练的当面抹杀,和平日里的叛逆行为,才是促使两人间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最后为自己成功的路上增添了障碍,实在不够明智。
当比赛的哨声吹响,而父亲却未能如约出现在赛场上时,吉塔靠自己的经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一幕无疑是全场的高潮。
人生有很多道路需要自己一个人去走
父亲带着女儿走上摔跤这条道路,并在她行差走偏之时,又及时地施予援手。但未来的路很长,父亲终究无法一路相伴。
结语
正如龙应台的《目送》所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部励志的电影,是以印度第一位女子摔跤冠*吉塔为原型讲述的故事。除了让人激动人心的冠*之路,我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成长与父爱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许多情节都很有共鸣。
喜欢这部影评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