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01
NEWS
吴征镒: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话语出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意思是: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是昆明植物所的奠基铭,也是中国植物学者的毕生追求。吴征镒题写的这八个字正静静躺在植物所足球场边的一块清石上,而这八个字或许也恰恰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吴征镒年6月13日生,江西九江人,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他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余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02
NEWS
植物“活辞典”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资料室的一角,放置着研究者们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植物卡片,其中有3万多张是吴征镒亲自制作的。从年到年的10年间,他默默地抄录、整理了我国现代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等从国外带回的所有植物标本照片。这些卡片总重超过公斤,为后来《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
在西南联大生物系任教时的条件极端艰苦,吴征镒却在一间茅草房里建了标本室。在这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搭建的屋子里,竟有两万多号标本。吴征镒也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历数中国的植物学家,吴征镒是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由他定名或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达到个,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学家彻底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
他也因此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辞典”、“植物电脑”。可以尽数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以及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等。
03
NEWS
摔跤是好事
吴征镒共有兄弟五人,两位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两个弟弟一位是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另一位则是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年,吴家喜获老三,取名征镒。在书香门第里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非常喜爱植物,于孩提时代就开始阅读清代吴其浚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日本的一些植物图鉴。一边“看图识物”,一边也开始采集标本、对物识名,自此与植物结缘。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除了充分利用云南自然条件进行研究,也为昆明植物所建所、建室以及云南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年,吴征镒向国家建议在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并提出在云南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具体方案。年,他又提出了建立国家“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设想。也正是得益于这些前瞻性概念方案的提出,直至今日,云南依然是我国可以欣赏到最多动植物的地区之一。
西双版纳是云南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也是吴征镒学术考察最频繁的地方。每逢雨季,泥泞的红土地总让这位平脚板的植物学家吃苦头、摔跟头。大家送他“摔跤冠*”的雅号,但吴征镒满不在乎,笑着说:“摔跤也好,有时摔跤还发现新种呢!
04
NEWS
90岁重出江湖
“年,吴老已经91岁了,当年清华的同事任继愈先生想邀请他担任《中华大典·生物典》的主编,认为中国只有吴老可以做这事。此时,他的身体不好,眼疾已经非常严重了。”吴征镒的助理吕春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吴老说,‘我90岁了,想休息了’。任先生说,‘我也是90岁了,我们90岁的两个老头子一起把国家重任做下去吧’。最后两位老先生作好了约定。”
“吴老一辈子是一个不工作心就发慌的人,到80岁以后每天工作6个小时,90岁以后为《中华大典·生物典》,每天工作2~3个小时,在世时基本把大典的框架搭好,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确实是我们永远都学不完的。”李德铢回忆说,年,71岁高龄的吴老还拄拐杖,带领6个博士生一起在昆明西山考察。近几年他自己的工作重心——建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具体实施工作就出自吴征镒的建议。
“穷万里纵观原本山川探索时空变迁轨迹,立宏志深究极命草木系统演化理论”——这是追悼会上吴征镒的挽联。生命之尽头也是轮回之开端。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地上的征镒麻、征镒冬青、征镒卫矛,以及天上的吴征镒星,都还在默默守候着他所挚爱的这片土地。
编辑
王诚、葛利发
指导老师
昌利娜、步海洋
图文
网络
商务外语系*支部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