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想到摔跤吧,爸爸还是个青春期教育片 [复制链接]

1#

我们把《摔跤吧,爸爸》当作励志片来看,其实它也是青春期教育片,好的作品值得从很多教育去理解。

在《青春期的挑战》这本书提到:我们要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建立和完成的青春期的核心任务就是确定自我同一性,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尤其是有重大决策时,父母不要替他们做决定。

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玛西亚把自我同一性细分为以下4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同一性扩散第二种状态:同一性的延缓第三种状态:同一性早闭第四种状态:自我同一性达成

作者:壹心理

《摔跤吧!爸爸》,影片很形象地呈现了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探索的4种状态。比如,想当世界冠*又没有当上的父亲,不由分说地为两个女儿安排了人生的方向一—练摔跤,用以弥补自己年轻时的遗憾。显而易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呈现的自我同一性是早闭状态,也就是被父母决定了,不需要自己去探索。

影片中,大女儿上体育学院后,开始烫头发、化妆、留指甲,实现那些未完成的心理欲望和成长需求,因为她作为一个女孩,从小被父亲当作一个运动员来塑造,她现在开始叛逆了,做父亲不让做的事,不听父亲的话,而且开始跟另外一个教练学摔跤。这个阶段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延缓,她开始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如何实现我的理想」。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那场女儿赢得世界冠*的关键比赛。影片节奏安排得非常巧妙。此前几个回合,女儿的转败为胜一直离不开看台上父亲及时的指点,如果最后她仍然是在父亲的指点下拿到世界冠*,冠*是拿到了,理想是实现了,但她的自我同一性还没有达成,还不完整。所以导演巧妙地安排心术不正的教练设了一个局,把父亲锁在另外一个房间。观影时看到这里也特别紧张,希望出现奇迹,比如爸爸想方设法重新回到看台上为女儿指导。

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孩子必须靠自己内心的力量,靠此前父亲给她的教导,面对人生巨大的挑战和挫折,必须自己过这一关,胜过摔胶场上的对手。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她完成了。

带着这样的分析,我们再去看一遍电影,去联想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看到了我们的孩子或学生。

第一,我们先分析一下他们目前处于什么状况,如果班里有的学生已经处于一种「什么都不在乎」「随便吧」「父母都安排好了」的状态,我觉得此时老师要和他们谈一谈,很可能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还不清楚,青春期可能会延缓至成年。

青春期从来都不是一个年龄特征,而是一个心理特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