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摔跤吧!爸爸》你看了吗?没看的话,建议看一下,这个电影值得一看。
今儿我坐地铁,听见有人在评论这部电影,有个戴眼镜的看似学者身份的中年男人说:“《摔跤吧!爸爸》说这部电影处处打着女权主义的幌子,但是教导女性也服从以父亲为代表的父权、男权,替他们实现未能实现的梦想,完全忽略了女性自身的觉醒。”
我听了之后想跟他辩论几句,无奈地铁人太多,坐过北京地铁的人都知道,早高峰时,真的能把人挤得喘不上气。
不能在地铁上跟那个戴眼镜的中年学者辩上几句,我就在这儿表达一下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不同意那个戴眼镜的中年学者的看法。
先来说说这个电影的剧情吧。
故事一开始,马哈维亚这个退役摔跤手就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进行了一场即兴摔跤,不出意外他赢了,随后由旁人说起了他的过往辉煌战绩。随后,讲述了马哈维亚如何顶住邻居的非议和女儿的顽皮,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训练方式和策略,要优于国家队,最后顺利护送女儿赢得金牌……
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一部好电影就是一千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
有人可能会说,女儿小时候是不喜欢摔跤的,父亲却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逼迫女儿摔跤,这难道不是把女儿当做附属品,利用女儿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我想说的是,不错,影片中是女主人公继承了父亲的理想不假,但是也交代了,这是女主人公不愿意像其他印度女性一样,十四五岁就家人,在做家务中度过一生。所以她在拒绝父亲强加给自己的梦想之后,又重新自主做出了选择。
现时生活中,在我们小时候谁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在哪个时刻会“觉醒”,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在别人的帮助指点下,才能避开被重重迷雾遮掩的弯路,最终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在父亲的帮助下成长,在最关键的时刻,凭借自己的力量赢得了比赛,摆脱了千千万万印度女性固有的命运。因为这时候的她已经足够强大,可以无惧一切,而这正是父亲为她铺就和自己奋斗出来的路。
如果一个人无视别人的意见,让干什么偏不干什么,这不叫独立,这叫偏执和叛逆。独立固然不是盲从,也不是盲目的否定,而应该是不被现实所迷惑,不被他人所误导,不被情绪所控制,从而认识自己后正确地做出选择。
影片中的两个小女孩,她们生长在印度偏远地区,如果不摔跤,也只能落得个14岁就成为别家生育工具的下场,又谈何梦想。如果一开始她们知道摔跤可以选择嫁给谁的权力,那她们拼了命也一定要摔出小镇,逃离这个落后的地方。
可幼小的两个孩子不懂这些,正如我们小时候也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她们的眼中,或许嫁人就是每个女孩理所当然的结局。而当她们尝试到摔跤成功后赢得的那份尊重,她们明白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其实也许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在印度这样一个对女性非常不利的社会,她们有机会完成父亲的心愿已经很幸运了。所以,在印度那个充满陋习的国家,有像阿米尔·汗这样的先进的印度人在努力改善这些陋习,已经非常值得尊敬了。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是强调什么父权女权的电影,而是强调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展现天赋和潜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从而通过各种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梦想的电影。
大家怎么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