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摔跤吧爸爸子女教育问题和父母的角色 [复制链接]

1#

没错,封面正是来自电影《摔跤吧,爸爸》,这是我在电影院看过的第三场电影。你没听错,尽管我自己听来也有些吃惊,但这的确是我在影院看的第三场电影。

喜欢宅的人一般不会去影院看电影,除非这个影片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当下大学校园里性格内向的“singlenoble”,影院一词,好像生来就是对他们的嘲讽。

姑且把罪名推给应试教育,所以直到大学我才有机会去影院看场电影。因为读了原著,所以起兴看了电影。于是,大一去学校剧院看了《狼图腾》,大三上去了南桥看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关于《狼图腾》,我最早是初中时在堂哥家读过一部分,被其中小狼吸引;至于后者,则是大二寒假在嘉兴时啃完了原著,大三上冲着某种难以表达的情怀,乘公车颠簸晃荡一个多小时冒雨首次前往南桥百联观影,回来时还走错了路。此次,倒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如果非要寻一个,那就算是纪念这三年在奉贤的日子。骊歌将起,聊慰情义。

前几日偶然看到校园平台上的推送,于是欣然买了票儿。然而,前晚查看美剧是否更新时,发现《摔跤吧,爸爸》已经有了共享的资源,稍有沮丧,但我还是没有点开。既然购票,就去剧院仔细观赏吧。况且主演,还是我最喜欢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没有之一。

知道阿米尔·汗的大名,有赖于我学的专业——教育学。教育和明星看似没什么联系,但他主演的两部电影都曾作为教育案例被搬上课堂供我们分析。

一部为《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部为《地球上的星星》。大概是出于思维习惯,所以,接下来本部电影的观后感也会提及教育。

“看完这部电影后,感觉自己更加豁达了”。观影归来路上,我如是回答室友。

有回忆,有思索,有讽刺,有动人的泪点,也有忍俊不禁的笑点,更有印度电影一贯的大圆满结局。这就是我的感受。

有回忆。特别是开场时调整电视天线的镜头,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小时候。那时,黑白电视,搭配竹竿上绑着的天线,偶有刮风下雨,当天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就会化为泡影。当时的懊恼和失望,至今记得。

有思索。其一:关于子女教育问题,中印两国似乎有着相同的价值归属——父辈没完成的愿望,子辈来完成。导演似乎比寻常人更加*辣,因此引出下一个教育难题:孩子的人生到底是为了父辈实现愿望还是为自己而活。理论上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实际上,又有多少人是受到类似前一种的安排?

然而,随之而来的才是关键之处。该不该让自己的子辈去完成自己的愿望?遭遇阻拦应该怎么办?作为家长,自然可以任性,但孩子的终生发展容不得任性。因此,当阿米尔·汗被质疑时,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他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时难以决断。

阿米尔·汗给出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可行。相较于此,中午老师课上讲的案例就有些不尽人意。师者言,其一熟人之子有羽毛球特长,其班主任建议其打球去,然其父母惧其将来不稳,索性放弃。此种决断,多多少少有些武断。但联系到当下中产阶级的焦虑,有此现象也不足为奇。

思索其二:父母的角色。爸爸的严厉要求使得姐妹二人颇有微词,甚至一度抱怨。但其年龄相仿的姑娘道破了众人皆知的话语。

令我心头一颤的是这句台词“至少你们的爸爸重视你们,他和全世界对抗,为你们忍辱负重”。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句台词,不同人亦会感受不同。就像今天同学们被老师问及为什么爱自己父母,父母为了子女忍辱负重、与全世界对抗,大概都是一样——出于本能。

这一点,影片中还在爸爸买鸡、失业、谈及村民嘲笑等再次强调。

有讽刺:体育管理者和教练所代表的不纯洁势力,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管理层面的诸多问题。尺度相对可以,在此不赘言。

有泪点。

一是爸爸下令为二姐妹剪发时,姐姐的哭声感染众人。有种无可奈何夹杂其中,令人不由自主回想自身类似的经历。忤逆自身想法的决断带来的伤害,其阴影挥之不去。

二是姐姐从体育学院回家时,用新技巧打败了年老的爸爸,令人看起来有种“廉颇老矣”的感慨。而女儿返校时,父亲未送,却在阳台伫立凝望,此场景似曾相识。

三是影片末尾,赢得比赛后的欢欣。父亲发现了女儿的天赋,不遗余力帮助她,陪她渡过重要的关口,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最终,让女儿在成功之时也实现了毕生夙愿,字幕弹出“我为你自豪”,岂不动人?

有笑点。从角色角度看,叙述者兼陪练者本身就是一个喜剧元素。此外,二姐妹最初和爸爸的斗智斗勇,以及陪练各处的躺枪等,为本片增色不少,在情感基调上增加了暖心的成分,也算稀释了爸爸对孩子严厉的训练给人的浓浓的无情的感觉。

此外,还有两点比较有趣。

一个是电影的表现方式或者叙述方式:影片刚开始是年轻时的爸爸和一个摔跤手在电视机前较量和电视机内的比赛同时进行,而且几乎节奏同步,神乎其技。

同样的,在姐姐摒弃父亲所教去悉尼参加比赛和妹妹带着父亲所教去参加国内冠*比赛,二者几乎同步,一种鲜明的对比为爸爸的主角光环增色不少。

另一个是伏笔呼应。为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不可能永远在我们身边,促使我们成长的最终还是自己。这道理谁都懂,但遇到具体的场景,这令人厌烦的道理的空洞性便不复存在。

大女儿在关键一局中使用了终结大招——自己,从而逆袭获胜。而这大招在前面的片段中已经出现,虽然只是匆匆几秒,但点水无痕,最终的效果令人回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