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到印度女性的地位真的很低下,没有自己的选择,未来只有当家庭主妇一条路。但由于爸爸的梦想和遗憾,使他的女儿有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与众不同的路。能看到开始两个女孩的非常犹豫的,这打破了她们传统的认知。他人的反对,他人异样的眼光,都让她们非常不自信。但是爸爸非常霸道的逼着她们往前走,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最后终于做出了成绩。看过的朋友跟我聊起这部电影,多感动于父爱的伟大,其实我觉得他们更多的是互相成就,是梦想的延续。父亲通过女儿圆梦了,女儿也通过父亲的教导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让整个印度的女性知道未来不是只有一种可能,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觉醒,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本片一直想印证的逻辑是,“你要刻苦训练,证明女的也能得摔跤冠*”。但印度全国有那么多的女性摔跤选手,在米叔家女儿长大前,每年都有一名全国冠*,为什么她们就不能作为底层印度女性抗争的象征呢?(她们肯定不都是富家千金。富人或中产的女儿,正常也会求学/经商/联姻,不会傻到来练体育吃这份苦)当然,你可以说这讲的不是她们的故事,不用描绘她们。但影片中体育学院里的女同学(人家也是全国比赛的佼佼者),为什么就非得是每天惦记逛街撩汉扮美、带坏米叔女儿的肤浅形象呢?难道她们走到这一步很容易吗,难道她们就不想获得世界冠*吗?也许实力和天赋有悬殊,但人家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的决心可是与你一样的好吧。
米叔接受采访说,“本片不是讲父亲是否该强迫子女练摔跤,而是想证明女性也可以做到”(类似意思)。但其实,本片所表现的逻辑更接近于,“女性当然不比男性差,女性也能创造奇迹甚至超越男性……但全印度只有我的女儿可以做到,因为我最牛逼”。这,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基因决定论”的自负姿态。事实上,村里其他穷苦小女孩,没有遗传天分、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受激励”跟风练摔跤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其实影片前面基调挺轻松,主人公为了求子试各种偏方无语又好笑,看到两姐妹最后一次吃脆球饼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出声,摇头晃脑求饶的样子也好可爱,不过看到姐姐吉塔苦苦哀求仍然被剪头发这里忍不住心里一酸,印度果然是一个男权社会啊,妻子和女儿骨子里的顺从让人惊讶。真正让女儿们从被动受训变成积极训练的转折点是一场朋友的婚礼(也是本片唯一一场歌舞戏),两姐妹抱怨摆布她们人生的爸爸太过分,而一脸生无可恋的新娘点醒了她们,比起十四岁就要被迫嫁人,练摔跤的她们的人生还多了另一种可能。自此影片的立意又多了一层,除了燃向的为国争光,还有女性地位的影射和发声。不论是作为运动竞技题材,还是女性题材,结合印度的国情影片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