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自古山东出好汉,一次偶然的机会,陪女儿去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参加活动,在赵将军塑像前的碑文中,发现他竟是我老家山东菏泽的同乡,更巧的是,他也曾做过冯玉祥将军的“警卫员”。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大爷爷,我小时候,常常听排行老三的爷爷讲我们祖上逃荒到河南,大爷爷在“中原大战”时参军,后来曾寄回家来一封信,在信里说他现在正给冯玉祥将军做警卫员,谁知自从那封信后,兵荒马乱的,竟再也无音讯。也许是这个亲情的结,盘亘于心,之前虽然对赵登禹将军有过粗略的印象,然而不过就像那一面之缘的朋友,对其人其事,还不甚了解。今有机会,遂对赵将军,重新做了一番仔细的了解。
赵将军,名登禹,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菏泽杜庄乡赵楼村人,生于年,卒于年,享年三十九岁,将军的二哥名叫赵登尧,还有一位名叫赵登舜的堂弟。
远有梁山泊好汉,近有义和团、捻军,后有红枪会,山东素有练武的传统,受此影响,赵将军少年时期即与二哥拜当地著名拳师朱凤军为师,经三年苦练,习得一身好武艺,寻常十几人近不得身。16岁,已长成1米9的山东大汉,膂力过人,善使大刀、红缨枪。将军与二哥自幼刚毅正直,嫉恶如仇。他俩崇尚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因仰慕冯玉祥的为人,清朝灭亡后,军阀割据混战中,西北军还算是一支能为老百姓着想的“义军”;年春,弟兄俩徒步千里,历尽艰辛,到潼关投奔西北军,到了潼关,却发现冯玉祥的部队已经不招新兵了,冯玉祥将军念弟兄二人一片赤诚,遂将俩人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十分重视体操武术,在一次训练时,冯玉祥听说赵登禹武艺了得,令他与自己比试摔跤,结果赵登禹将冯玉祥连摔三跤。当众“出丑”的冯玉祥大喜,让赵登禹到身边做了“警卫员”。
冯玉祥治军严明,非一般带兵者所能比。他亲自给部队上政治课,以“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反对官僚政府,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爱民思想教育官兵。还将编写的《识字课本》、《精神书》、《军人宝鉴》等普及读物,发给官兵学习。部队上下一派读书学习的新气象。冯玉样带头读书,并给赵登禹规定,在自己读书写字的时候,不接见任何人,无论谁来,都要挡驾。为此冯玉祥还写了一块“冯玉样死了”的牌子,在自己读书写字的时间里,由赵登禹挂在大门上拒客。
在冯玉样的影响下,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也抓紧时间读书识字,学习文化。后来,赵登禹还进入了西北军教导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赵登禹还刻苦练习射击、拳术、刀术、马术等本领,他还把自己的武艺传授给其他士兵。
凭着军功和冯玉祥的栽培,赵登禹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一路擢升,30岁就当上了师长。在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被张学良改编为第29军,赵登禹的25师被缩编为旅,他也由师长被“缩”为旅长。
在山东菏泽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一代虎将性刚尤,赤胆忠心向神州;
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
古有打虎好汉武二郎,今有打虎将军赵三郎。
跟武松打虎的英雄故事有许多版本一样,赵将军打虎也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年春夏之交,冯玉祥部驻防湖南常德,城北德山和石板滩时曾闻有虎伤人畜。有一次,赵登禹和战友们在德山练习野战,训练中发现了一只猛虎,士兵与山上居民边追边打,赵登禹冲在前面,连发数枪,皆击中老虎的要害,最后,老虎窜到江中。士兵们把老虎拖了上来,送到冯玉祥处,冯玉祥很高兴。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年)的打虎将军”,以示纪念。
第二个版本,常德附近山上,有一只虎常乘夜间下山,伤害人畜,闹得百姓惊恐不安。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遇上了这只恶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扛着下了山。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赶来,称赞赵登禹的勇敢,为民除了害。冯玉祥更兴奋异常,专门请来摄影师,让赵登禹骑在虎身上照了一张相,并亲笔在照片上题:“打虎将军冯玉祥题”。
第三个版本,那是在年,赵登禹跟着部队在河北廊坊驻军,没事就上山操练。有一天操练完,大家刚要回去,突然一头老虎从树林里蹿了出来,估计是饿极了,直接就向连长扑过去。
事出紧急,连长根本来不及反应,眼看就要命丧虎口!千钧一发之际,赵登禹猛地冲过去,照着老虎脑袋就是一记重拳,打得老虎眼冒金星。说时迟,那时快,赵登禹闪电般几拳打出去,把老虎打翻在地,弟兄们这才敢上前,把老虎捆了起来。这件事很快就在军中传开了,冯玉祥也兴奋地说:“谁说俺西北军没有武松?赵登禹就是当代武松!”当场题词——“打虎将军”,并把赵登禹调到自己身边,当贴身保镖。
我更倾向于第一个版本,不知您怎么看?
打虎不过是赵将军的一个传奇经历;将军一生,名垂青史的,当数喜峰口战役。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全国各界群众和爱国学生纷纷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恢复国土。赵登禹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力主抗日到底,表示誓死保卫祖国,克尽军人天职。赵登禹统率的旅官兵积极宣传抗战,排演抗日救国戏剧,邀请东北流亡学生到部队报告东北形势。赵登禹利用演出之机,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为题,号召全旅五千健儿,枕戈待命。
年元旦之夜,日军突然向我山海关守军(何柱国为警备司令,辖第三、九两旅)提出限期撤退的无理要求,遭我守军拒绝。日军2日上午开始炮击,并有飞机轰炸,步兵轮番冲锋。我守军奋起抵抗,一直苦战到下午3时,但终因没有援军,敌众我寡,伤亡过重,致使名城山海关失陷。10日,日军又向长城九门口进犯。
2月22日,日军大举进攻热河。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未加抵抗即放弃省会承德和平泉等重镇,致使在赤峰一带与日军苦战的孙奎元部退到热察山区,在凌源一带阻击日军的万福麟部退入冷口附近,在热东的张作相也向喜峰口方向撤退。
3月4日,日军攻占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此时赵登禹在宋哲元手下担任旅长。他奉军长宋哲元之命,率军移驻北平市东部的三河县、蓟县待命,准备与日军展开遭遇。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在得到热河后,继续尾追东北军万富麟部,向长城罗文峪口和喜峰口前进,双方在喜峰口展开战斗。赵登禹奉命率该旅所辖的、两个团从遵化经三屯营向喜峰口急进防堵,仅一天工夫,跑了一百七十里,在日落前,先敌一步跑到了喜峰口,部队尚未部署完毕,日军铃木师团即开始进攻。赵登禹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他把王长海的团派到第一线,抢占喜峰口两翼长城一线,把团和特务营布置在第二线。待敌进至百米以内,他振臂高呼,挥刀率领将士奋勇出击。在将士们的英勇还击之下,日寇被杀得鬼哭狼嚎。日军久攻不下,11日拂晓改变了战术,轮番使用飞机狂轰滥炸,然后又用大炮轰击我军阵地。由于敌炮猛烈,我部官兵伤亡惨重,赵登禹腿部亦中敌弹。他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在阵地上召集营以上干部会议。赵登禹简要地分析了两日战况后,提出出敌不意,于当夜绕至敌后袭击的方案。按战略部署,由旅(旅长王治邦)接替喜峰口正面阵地,赵登禹率旅利用夜间由潘家口、蓝旗等地绕至敌后,袭敌炮兵阵地,战斗打响后,喜峰口正面的旅,立即出击,打通正面,与旅两面夹击敌人。
赵登禹命令部队稍事休息,准备夜战,又命王长海团组织一支五百多人的敢死队,为夜袭的先锋队。他向参加夜袭的官兵进行动员说: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夜8时,赵登禹率全旅人渡过滦河,绕到敌营之后。时届深夜,正当敌寇酣睡之际,我敢死队首先闯入敌营,如天兵而降,抽出红缨大刀,趁月黑风高,逢敌便砍,日军在仓皇中来不及着衣,即作了长城外的无头野鬼。各营战士紧跟敢死队之后,怀着仇恨的烈火,猛杀猛砍。士兵砍敌炮兵大佐于酣梦之中,并取其图囊,搜出日军侵犯我长城一带兵力配备详图。
此役,毙敌约余,破坏了敌炮18门,我部亦伤亡余人。驻守喜峰口、罗文峪口(刘汝明的师)和义院口(张自忠的38师)的其他部队,听到赵登禹旅得胜的喜讯,立即出动,把侵犯的日军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同时,商震、关麟征两部,抄敌人后路,也收复了冷口。
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名声大振,路人皆知。当时的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旅扩编为师,重新“升”其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感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关于喜峰口战役,日本媒体《朝日新闻》这样写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年日本发行的《大陆战史》中评价赵登禹说:“白日下的噩梦”。
战后,将军曾拍照留念,并写了一行小字“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自古英雄,以战死于沙场为荣,没想到,赵将军竟死于小人之手。
随着大量侵华日军档案的公诸于世,人们发现赵登禹将军牺牲的背后可能没那么简单。年7月28号,赵登禹将军指挥部队从南苑向北京城撤退,撤退到大红门附近有一个地方叫田螺庄,在这个地方师遭到日军伏击,当时赵登禹将军坐在汽车里指挥部队突围,最后不幸牺牲。据日军资料记载,他们其实早就得到消息,师会从这里撤退,并且提前一个小时就已经到达这里设好伏击圈。
那么日军是如何能够知晓赵登禹的行踪并及时进行部署的呢?原来赵登禹将军身边有一些幕僚,其中有一个幕僚叫周思静,是高级参谋,赵登禹对他很信任,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人是日本的汉奸,背叛了他。他把29军所有的作战计划全部泄露给了日军。在赵登禹将军登车瞬间,他还打了个“他上车了”。一代抗日名将因为叛徒的出卖血洒沙场,牺牲时年仅39岁。
将军牺牲前对身边的传令兵说:“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是本分,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了惊吓,请你们替我安排一下,此外我也没别的心事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也许是上天有眼,因多年前的一件事,稍稍宽慰了将军的这份忠孝之心!
事情是这样的:堂弟赵登舜曾经在赵登禹手下担任过机枪连长,有一次请假回山东老家,逾期未归,违反了军规。赵登禹的母亲知道儿子治军甚严,一定会严惩其弟,便预先代为求情,望能轻罚。赵登禹不为所动,按军法下令责打赵登舜40军棍,并宣布革除军职。之后,回到家里,赵登禹再向母亲跪地赔礼,并请医生医治堂弟的棍伤。或许是上天有眼,让赵将军革除了堂弟的军职,使其不至于和自己一起战死沙场,也使自己牺牲后,家人能得到一份忠诚的照料。这可谓是不幸中的大幸。
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称赞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年11月25日,当时的北平市长何思源签发了《府秘字第号训令》,将市区三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张自忠路,以纪念抗日英烈。新中国保留了这三处地名,并沿用至今。
赵登禹大街原名东关大街,明代时在通州城东门之外傍河形成,作为货栈与买卖街道,至今已有多年。年,为缅怀抗日将领赵登禹,更名赵登禹大街;年恢复原名;年10月,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又改称“赵登禹大街”。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年全民族抗战爆发60周年之际,经北京市教委、市编办批准,将北京市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3年4月与嘉园小学合并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赵学芬(赵登禹之女)任名誉校长。
赵登禹纪念馆,年,北京市赵登禹学校举行赵登禹将军事迹纪念馆开馆仪式,以此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馆由7个部分组成,以大量翔实的图片、文字、影像和实物等资料,见证了赵登禹将军一生顽强抗敌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展馆内陈设有喜峰口战役沙盘模型,还播放着关于喜峰口战役的电视节目,陈设了赵登禹将军生前的旧照片、遗墨、仿制的喜峰口战役大刀、民国政府颁发的荣哀状、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烈士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