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015/4493986.html河南商报记者高鹏/文左东辰/图
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后,双方迅速抓抱对方,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力量,采用背、绊、抱腿等招式,使对方的膝、臀或背部先着地,以把对手摔倒为胜。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到了“雄性荷尔蒙”的味道?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民族摔跤赛场上,你就能充分感受到摔跤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
卧虎藏龙:河南摔跤队伍里有个19岁的“全国冠*”
“哦,加油!加油!”9月11日下午,在郑州大学中心体育馆内,不时传来观赛观众的加油喝彩声。
他们喝彩的对象,是正在场馆中央的摔跤手们,一方轻松观战,另一方却要在橡胶垫上暗暗使劲儿。
来自河南周口的李慧林,有着近1.9米的身高,身材壮硕,体重达公斤。
这次运动会期间,19岁的李慧林代表河南队参加绊跤项目90公斤以上级别的比赛。
当天的热身赛上,他面对的是一名年龄比自己大、体重比自己大的摔跤好手。
时不时传出的低声闷喊,两人间的你来我往,这场比赛瞬间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力,每当有人被摔倒在地,喝彩声应声而至。
年9月11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比赛
面对“4比8”的比赛结果,李慧林并不服气,“对方比我体重大,经验丰富一些,我还是有点着急了,状态也没调整好。”
年,年仅8岁的李慧林在曾学习过散打的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中国式摔跤,一直坚持至今,这期间,他还练过柔道,曾获得过年中国式摔跤冠*赛的全国冠*。
“可能大家都觉得蒙古族摔跤有先天性优势,但我的灵活性、体力、技巧更好。”李慧林说,他的正式比赛在9月13,那一天,他希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争取为河南代表队获得佳绩。
草原上的“饿狼传说”——蒙古族式摔跤“搏克”
民族式摔跤不但悠久历史,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民族式摔跤有六个跤种,它们的名字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服饰各异,规则、技巧也各有不同。
搏克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摔跤,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它是蒙古族男子比试力量、技巧与智慧的体育娱乐活动。
年9月11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赛场内
关于搏克,最早的纪录起源于匈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搏克盛行于我国北方草原,不仅有利于蒙古族人民强身健体,而且与蒙古族人民的*治、经济、*事、文化也有密切关联。
运动员一般穿着有金属铆钉镶边皮制的“卓得戈”(跤衣)、“班泽勒”(跤裤)、“策日布格”(彩带)、“淘术”(套裤)、“果特勒”(蒙古靴或马靴)和“布苏勒”(皮制腰带)。
流传千年的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
且里西,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意为“搏斗、较量”。多在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期间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在婚礼、割礼和巴扎等等场合,人们也常以且里西助兴,多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当裁判。
且里西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着地)为胜。
年9月11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赛前训练
彝族的体育之花——彝族式摔跤“格”
“请客没有酒不行,快乐离不开摔跤”“没有三个彝族男人不会摔跤,没有一个彝族女人不喜欢摔跤”……彝族的谚语充分体现了摔跤运动在其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热爱。摔跤,彝语称之为“杏格”,摔跤运动在彝族传统体育运动之中有着“体育之花”的美誉。
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当地人们利用农闲、假日、节日开展摔跤活动,当遇到“火把节”时,到处可以看到不同规模的摔跤活动。比赛时,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抱腰、抱单腿、过背、穿腿、夹臂翻等动作,将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比赛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级以上级别。
“油腻”的藏族式摔跤——北嘎
北嘎,又称藏式摔跤,起初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在青海省和西藏等地的牧区广为流传,是草原汉子聚集在一起时玩耍的一种娱乐项目。在藏族举行重大的庆典、纪念活动时,北嘎作为一项表演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北嘎在藏族女子中也十分普及,小女孩到中年妇女都很喜欢。据传,在西藏康区的某个部落中,如果一女子能通过摔跤战胜部落中所有男子,则可成为该部落的首领,儿童更以摔跤为日常功课。
民间北嘎比赛,运动员上身赤裸,有时还会涂酥油,下穿短裤,腰束布带,足登藏靴,两两相搏,但不能用脚绊,以被摔倒为负,一局决胜负。
比赛结束,败者献给胜者一条哈达。双方运动员必须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运动员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及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运动员肩、背、腰、臀、髋、头、体侧,任何一个部位着地即为负。比赛按体重分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级五个级别。
年9月11日,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比赛
盛行于回族、满族的中国式摔跤——绊跤
绊跤是回族、满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每逢农闲时节,青年小伙们就会聚集在一起绊跤。
绊跤时要请中间人做裁判。比赛时,交手双方出场,相对而立。当裁判宣布比赛开始后,双方迅速抓抱对方,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力量,采用背、绊、抱腿等招式,使对方的膝、臀或背部先着地,以把对手摔倒为胜。比赛根据动作质量得分,不限时间,一般采取三跤二胜制,并有绊跤口诀“花花搂腰,一抖三跤”。
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绊跤项目比赛,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进行,分别为56公斤级、65公斤级、75公斤级、90公斤级和90公斤以上级。运动员身着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赛场地上进行较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式摔跤“希日木”
希日木是朝鲜式摔跤,与土地和农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一项民族运动,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文化习俗。
朝鲜族群众在丰收喜庆的节日都会进行摔跤比赛,特点十分鲜明,最主要的是使用腿绳。腿绳由3米长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其中90厘米围在腰际,剩下的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然后在腰间扎上1.5米长的腰带。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比赛时,参赛者用各自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腿绳,准备好后,听到裁判员“开始”口令后,双方即可同时起身用力。比赛按体重分级别进行,采用三局两胜制。
年,希日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届全国民族运动比赛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采用三局两胜制。(编辑华丽娟实习生吴冰王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