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9月22号,阎长贵的一篇千字小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刊发于《中国青年报》;这篇小短文发表后,给阎长贵也带来了不小的荣誉,可他这个当事人却是懵懵懂懂,对此竟然不知晓。
阎长贵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红旗杂志社工作,关锋作为他的直属领导,也是老师,怕这个学生骄傲,就没有把外界的那些荣誉告知自己的学生。
而阎长贵刚参加工作不久,同社会各界的交往都比较少,文章寄出去后,也没有去刻意的打听什么。
所以,对自己处女作所带来的荣誉,也就不甚知晓了。
本文,我就聊聊阎长贵这篇文章的前后故事。
01
年,阎长贵从人大哲学系毕业后,就被学校推荐去到了红旗杂志社工作,被分配在关锋所在的哲学组。
关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学术界也有着一定的名气。阎长贵进入红旗杂志社后,师从关锋,在阎长贵看来,关锋是他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对他在哲学领域有着很大的影响。
进入杂志社之后,阎长贵和林杰等几个新人,每天的工作并不是参与杂志的编撰,而是跟着关锋学习如何写文章。
关锋时常耳提面命的对这些新人说,搞学术研究一定要学会写文章,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并且阐述明白,那搞研究到头来也是白忙活。
也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一直埋头学习写文章的阎长贵,也笔头痒痒,想给报刊写一篇文章试试水。
年的夏天,他看到《中国青年报》的“青春寄语”栏目,面向社会大众发出了一系列的约稿信息。
其中,一个命题叫《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来自于《光明日报》上的一幅漫画《无题》,华君武的这幅漫画,是讽刺那些害怕失败,从而束缚自己,永远不敢行动的人。
阎长贵对这个命题很是有兴趣,于是就提笔,就这个命题写了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寄给了《中国青年报》的编辑部。
他的文章,于9月22日成功发表于该报的“青春寄语”栏目。
很快,编辑部就给他寄来了15元的稿费,这稿费虽然不高,但阎长贵的这次处女作,只是被他看作是一次练笔,能成功发表,并获取稿费,已然让他心情十分愉悦了。
然而,在后续的半年时间里,却发生了不少和他这篇处女作文章有关的事,虽然都是些芝麻大的小事,但却把他这个局中人,也给搞得有些糊涂了。
02
邓力群,彼时是红旗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有一次,他在办公室的走廊里遇到了阎长贵,就开口问他,你怎么不给红旗写文章啊?
阎长贵立马回道,说自己还不会写文章,还在和关锋学习写文章,不敢给红旗写文章。
他这倒不是谦虚,因为红旗杂志社里面能人颇多,有实力,有理论水平的笔杆子实在太多;阎长贵这时候虽然已经来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对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还是属于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邓力群听到这样的回复,也没说什么,就走了。
阎长贵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邓力群得知他的文章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这才多嘴问了一句。
在阎长贵的处女作发表过后的第二个月,他收到了来自《中国青年报》的邀约,编辑部筹办了一次座谈会,阎长贵在邀约的名单之上。
座谈会的地点就在编辑部的一个会议室里举行,受邀的人数也不多,拢共有八个人,阎长贵是其中最为年轻的一个。
因为年轻,再加上也是第一次出席这种场合,阎长贵显得比较拘谨,好在主持人很热情,让他也慢慢适应了状态。
在座谈会的桌子上,放置着几篇文章,都是受邀人员在报纸上刊发的文章。阎长贵的那篇文章,被摆在显眼的位置,据他后来回忆,他的文章不是被摆在第一篇,就是第二篇,反正很是醒目,打眼望去,就能看得到。
编辑部对这次座谈会也比较重视,座谈会结束后还要共进晚餐,这晚餐的规格在当时算是比较奢侈了,一大桌,有八个菜,有鱼有肉,这在六十年代,可谓是丰盛了得。
这让才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阎长贵,也算是开了一些眼界,因为他还从来没有享受到过这样的待遇,吃过这么好的饭菜。
不过,这顿饭吃完后,阎长贵也没有多想,他只当时编辑部回馈作者的一种礼遇罢了。
除了这两次小事之外,还有一个小事。
阎长贵当时并没有住在杂志社的宿舍里,而是住在朝内大街新鲜胡同里,大概是年的春天,具体哪一天,他也不记得了,有一个新闻学的女学生登门拜访他。
这个女学生是阎长贵的校友,是人大新闻系在读的大三学生,她这次登门拜访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要写毕业论文了,特意来拜访阎长贵,请教一下他那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她要好好取取经。
这女学生的要求,也着实让阎长贵吃了惊,这可从哪开始说啊。
在他看来,自己只不过是根据报社的命题要求,写了一篇千字的小文,让他谈写文章的经验,这不是开玩笑嘛。
阎长贵就把自己为何写那篇文章的前因后果,简单的告诉了那个女学生,可那女孩子还是不依不饶,非得要阎长贵传授一些写文章的经验。
阎长贵也是哭笑不得,只好是应付一下,这才算过去了这茬。
后记
阎长贵的那篇文章,也被收入了《报刊评论选》一书当中,而且还有人在读了他的文章后,执笔写了读后感,就文章进行评价和分析,发表于其他报刊之上。
当然,这些事,阎长贵当时是并不知晓的。
一来,他并没有刻意的去打听什么,对社会各界的接触和交往并不多;二来,关锋也有意瞒着他,没有告诉他这些外界的反响。
也是在文章的热度散去之后,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关锋才告诉了一些,而至于当时为啥不告诉他,关锋的解释是,怕他突然受到这样的热度待遇,一下就骄傲自满起来了。
年的时候,戚本禹也曾对阎长贵说起过,当年伟人看过他的那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后,也是欣赏和赞许的。
至于伟人说了些什么表扬的话,面子比较薄的阎长贵,没好意思开口询问。
阎长贵也是在20多年后的年,在写文章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才看到了当年伟人对他文章的批语:
印发各同志研究。犯了错误,只要认真改正,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