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2
几乎全身都有伤,还往里搭钱,我真的不理解……
31岁的刘杨之前怎么也想不通,自打她记事起,父亲刘俊杰为啥一直在和摔跤较劲儿。直到去年,她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边看边哭得稀里哗啦,一瞬间她参透了父亲这么多年的坚守与执着。
第二天,这位摔跤场上曾经的逃兵再次换上跤衣,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4岁的老爷子一起摸爬滚打,并成为这支中国式摔跤队里唯一的女助教。
道台府古玩城一处近百平方米的屋子和周边空地儿成了冰城中国式摔跤高手们的乐园。那些曾经摘得过国家级比赛大奖、省市级比赛冠*的老人们,每天在这里自发集结,练功、切磋,将满身武艺与武德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市场、百花园,到如今的道台府古玩城,老道外始终藏着一个冰城摔跤江湖,隐侠血脉从没断过。
上世纪50年代
凭赏钱的北市场跤场
提起老道外,人们念念不忘的就是那股子市井烟火气,冰城的摔跤高手在这里聚集再自然不过。现年71岁的刘亚东在道外五道街长大,是土生土长的老道外人。
当年,冰城中国式摔跤界赫赫有名的四老(王殿元、李德全、边福臣、田成)都住在他家附近。刘家老爷子是修理无线电的手艺人,常给四老家修戏匣子。
刘亚东八九岁就迷上了摔跤,后来还在王殿元的门下受过串儿(被调教过,但未正式拜师)。
下排左三是边福臣,中排左二是高岩。(受访者提供)
在刘亚东的记忆里,四老中大部分都参加过全国比赛,在全国的名气那可是响当当的。刘亚东回忆,上世纪50年代,李德全从北京来到冰城,在长春街与北五道街交口开设了牛肉铺。老爷子在北京就是吃这碗饭的,他还牵头在北市场北门附近(现钱塘街)成立了跤场,坐镇的便是四老。
刘亚东说,就像老北京的天桥,当年的北市场是打把式卖艺人的聚集地,外头有变戏法儿的、拉洋片儿的,屋里有说相声的……当然,最招人的还是跤场,那时没有门票,收入全凭观众赏。
上学放学经过跤场,刘亚东总要看上一会儿。他至今还记得说跤人的开场白——中国式摔跤是武术的精华。场上,要介绍选手出自何门、之前取得的成绩。说跤人现场解说一招一式,让大家长知识的同时,平添了许多看跤的乐趣。
咱这是试金石
想扬名全国得来这撅棍儿
据传,当年的宫廷带刀侍卫、善扑营散落民间,冰城四老中就有当年大内高手的后裔。
切磋技艺
年,道外北江沿儿(北五道街头)百花园落成,曾经的北市场跤场也转战到这里。买上一张门票,不仅可以赏花观鸟,还可以免费看摔跤。作为分量最低的羽毛级选手,高岩总是第一个出场。
天天去,和上班似的。现年74岁的高岩回忆,那时候跤场上所有跤手都要在公安局备案。论天领工资,在玉米面7分钱一斤、刀鱼1毛9分钱一斤的年代,17岁的他每天能赚2块钱,师父们有4块的、有6块的,收入相当可以。
高岩师承四老之一、山东人边福臣。没有武术底子,摔跤不好看,得先学武术。高岩告诉新晚报记者,他家条件困难,师父便将他送去学习鸳鸯拳。
在上班领工资前,他学武术的学费都是师父掏的。3年后,高岩才开始和师父正式学习摔跤。我师父的绝招是抱膀别子,他要是不告诉你,你就是怎么看也学不会、到不了位。
刻苦训练
前有四老坐镇,后有一代又一代后起之秀,老道外的北市场、百花园,成了全国摔跤界里一块扬名立万的试金石。上海、天津、鹤岗等地的摔跤高手们总来冰城以跤会友,用江湖话讲,想在全国扬名立万,就得来哈尔滨‘撅棍儿’。刘亚东回忆,面对挑战者,冰城跤手们从来不服气,绝对一跤不让。
跤场老人儿说,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从山东、河北、河南、天津、北京等地来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摔跤方法,汇成了哈尔滨摔跤的精华,也打造了哈尔滨的摔跤圈。
大厂跤队
铸就冰城摔跤鼎盛期
老人们回忆,城市变迁,大约是在年,百花园跤场淹没在历史洪流中。沉寂一段时间后,冰城中国式摔跤江湖迎来了最为鼎盛的大厂时代。亚麻厂、电机厂、锅炉厂、一工具、二工具……冰城叫得上名的大厂,都有一支中国式摔跤队。
家住道外区团结镇的时光锐,曾是哈尔滨伟建厂中国式摔跤队的一员。打小儿,他家门口就有不少老人儿,吃完晚饭必在胡同里摔跤,一帮小孩儿在旁边看,加上老人儿们指点,就学成了。14岁的时光锐,就这样悟上了摔跤。
时光锐当年的奖状(受访者提供)
据他回忆,厂里的摔跤队建于年、年左右。队里的三位教练都是从百花园跤场走出来的李德全老师的徒弟。那时,在教练的带领下,厂子摔跤队队员每天都在室内体育场参加训练。
年,时光锐代表单位参加哈尔滨市中国式摔跤轻量级比赛,在将第一、第二都摔赢的情况下,因肩膀受伤不得不放弃比赛,就这样他还拿了个全市第四。年,他在市次轻量级比赛中一举夺冠。
摔跤场上不仅有对手,更有一跤到底的好友。有一年,朋友的朋友和人约了一场跤,请时光锐帮忙镇场。对方人多,时光锐上场后,只要一搭手,对方就是飞,连摔两人后,约跤的另一方人马没有人再敢上场比试。因为赢了,朋友将时光锐结婚时家里的杂活儿全包了下来。摔跤人都特别讲义气,正所谓一跤到底嘛!
中国式摔跤盼振兴
老道外摔跤江湖盼飞腾
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重振中国式摔跤,老道外摔跤江湖也看到了沸腾的希望。
冰城大厂摔跤的兴盛期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自年退出全运会以来,中国式摔跤一度陷入困境。刘杨的爸爸——曾在黑龙江省中国式摔跤比赛拿过第一,后进入铁道部中国式摔跤队担任教练员、运动员的刘俊杰,在此后的多年间就一直在为这件事儿忙活着。自费租场地、免费招学员、把昔日的摔跤爱好者往一块聚……
刘杨(左三)在训练中
直到3年前,由刘俊杰、彭建*、时光锐、郑来成、王经福、张亚昌、赵小光、石运岭、宋广财等冰城中国式摔跤届老炮儿发起,道台府古玩城提供支持,道台府古玩城中国式摔跤队正式成立。
自此,这一群年逾六旬的冰城传说再聚,寒来暑往,坚持从道外、道里、南岗赶来切磋技艺,至今,老人儿们已经聚了六七十个,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号,至今仍是冰城传说。
中国式摔跤是好东西,值得传承下去。道台府古玩城中国式摔跤队队长刘俊杰说,如今,队里免费招收学的员已有三四十名,他们大多为十七八岁的学生。
几天前,队里举行了表演赛。年逾七旬的刘亚东、李国志等老前辈们带来了精彩的比赛。支别子、抹脖拧等绝招仍是虎虎生风。一旁观战的刘杨看得入神。这次还会做逃兵吗?这位结婚第二天就来跤场报到的姑娘,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中国式摔跤·
两人徒手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的竞技运动。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摔角等,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中国式摔跤在民间广为开展,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北京、天津、保定、济南成为著名的四大跤城。
当年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保定的清真寺等,成为群众欣赏、习练中国式摔跤的中心。
新晚报记者:杜菲菲/文
赵亮/摄影视频